在众多呼吸系统疾病中爱配配资,间质性肺疾病(ILD)是一组病因复杂而表现多样的异质性疾病总称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孟莹教授指出,这类疾病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罕见,以往之所以“少见”,更多是由于认识不足与诊断条件有限。近年来,随着靶向治疗、免疫药物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,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,也让这一疾病逐渐走入公众视野。
孟莹教授为患者做检查。受访者供图
痛点:容易误诊爱配配资,如何让疾病“慢”下来
间质性肺疾病主要指累及肺间质的一系列疾病,已知病因的ILD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类。已知病因中,除了药物所致,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粉尘过敏、尘肺,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、干燥综合征等引起的肺部表现。更为复杂的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,如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,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,诊断和治疗都颇具挑战。
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气促、干咳和活动耐力下降。孟莹特别强调,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,患者常常被误诊为哮喘、慢阻肺甚至慢性咽炎,导致延误诊治。尤其对于有吸烟史、职业暴露史或自身免疫疾病背景的人群,应保持高度警惕。
一旦怀疑间质性肺疾病,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检查(尤其是弥散功能)成为关键诊断工具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病若未加控制,易进展为肺纤维化,肺功能将持续下降,甚至预后差于某些恶性肿瘤。孟莹解释,当前的抗纤维化治疗虽不能逆转病情,但可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、改善生活质量,“我们要做的爱配配资,是让疾病‘慢下来’”。
应对:专病门诊+多学科诊疗
由于间质性肺疾病涵盖超过200种亚型、影像表现多样、常涉及多系统病变,单一科室往往难以胜任其诊疗。因此,多学科协作(MDT)模式应运而生。南方医院自2022年起成立间质性肺疾病专病门诊,组建了包括呼吸科、风湿免疫科、影像科、病理科和药学部在内的固定团队,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整合诊疗。
孟莹分享了一位来自赣州的女性病例,该患者因皮疹、肌无力伴气促在外院被诊断为皮肌炎,但病情持续进展。经MDT讨论,团队为其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和抗纤维化方案,患者症状明显好转,在长期随诊中病情持续稳定。“这正是MDT的价值,避免患者辗转多个科室、方案片段化,真正实现精准诊疗和全程管理。”
尽管这类疾病中部分属于罕见病范畴,但近年来发病率确有上升趋势。更深层的原因包括检测手段进步、医生认知提升和公众健康意识增强。2018年起,国家推行间质性肺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,南方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认证的专病诊疗单位,正通过专病门诊与MDT模式不断推动区域间质病诊疗水平提升。
“诊断只是一切的第一步,”孟莹说,“我们最终的目标,是让每位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尽早被发现、被关注、被正确治疗,在漫长病程中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质。”
南方+记者 严慧芳爱配配资
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